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朱熹与理学研究

  • “近者乐其泽,远者慕其风”:张栻治理湖北的历史贡献——兼论其为政之道的理学意蕴

    周接兵;李晓莹;

    张栻治理湖北是在晚年,而且是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其中体现的治国理政能力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张栻集理学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站在君臣大义、国家大义和民族大义的高度,以务实的作风,在弥盗安民、整顿军务、推行教化、惩治贪腐等方面对荆湖北路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取得了斐然的政绩。张栻的湖北之政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理学家得君行道、治国理政的光辉典范,其中展现的经世务实的政治作风,去利尚义、大公无私的政治标准,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体现了深厚的理学底蕴与精深的政治逻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和传承。

    2025年02期 v.45;No.26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陆九渊对“天理”“人欲”二分架构的拒斥及其意义

    龙吟;

    宋代道学家为阐明善恶来源及成圣依据,证成儒家道德伦理生活之必要性,将《礼记·乐记》中的“天理”“人欲”范畴纳入道德修养体系。但在陆九渊看来,“天理”“人欲”二分架构受老子思想影响,将天人打成两截,是对道德主体不信任的表现。陆九渊通过拒斥“天理”“人欲”二分,将善归结于道德主体的自律与自觉,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避免了朱熹析“心”为“天理”与“人欲”、“人心”与“道心”所导致的支离,其学解构礼学、解放人性,具有现代启蒙特征。

    2025年02期 v.45;No.268 10-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论朱熹“心与理一”与陆王“心即理”的同异

    郑义成;

    朱熹的“心与理一”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具众理;二是指境界论意义上的心处于理想状态,心与理合一,而且应事接物无不恰当。陆九渊的“心即理”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本心具理”;二是指此心此理自然贯通,而且必然相合。王阳明的“心即理”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心无私欲之蔽,与理合一;二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理”本于“心外无物”,而“物”指的是有人的意向参与的“行为物”,也就是“事”,所以物理不外在于心。在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朱、陆、王三人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心具理”。朱、陆两人的主要差异在于,朱熹主张“心具众理”,而陆九渊主张“心皆具是理”,并因此在工夫论上采取了“渐教”和“顿教”的不同路径。朱、王两人的主要差异在于,朱熹认为物理根源于天道的流行赋予,而王阳明认为物理根源于心体面对当下具体情境时的自主创造。

    2025年02期 v.45;No.268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红色组歌》歌曲选登

哲学研究

  • 技能行动与能力知识关系探析

    崔治忠;

    技能行动是践行能力知识的行动,能力知识是联结认知与行动的实践知识。技能行动与能力知识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一个人要开展技能行动,就必须持有关于该行动的能力知识,这是因为持有能力知识为技能行动的完成提供了认知前提和能力保障。就认知前提而言,能力知识为技能行动的主体提供了关于做某事之方法的真信念。就能力保障而言,持有能力知识就表明技能行动的主体拥有恰当运用行动原则、准则和方法成功做某事的能力。此外,技能行动是能力知识的实践表现。

    2025年02期 v.45;No.268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尘世中行动的事实和可能性——兼论阿伦特的方法论超越

    张静;

    恐惧的激情是一种被动的力量,让人丧失对尘世生活的信念。对恐惧的救赎是阿伦特的核心关切,她把希望寄托在行动能力上,试图论证追求卓越的激情是人存在的根本特征。我们应当谨慎地满足于尘世间行动的事实和可能性,即开端的事实和不朽的可能性、显现的事实和被照亮的可能性,以抵御那些威胁人性的诱惑。对当下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是阿伦特的方法论贡献,围绕行动和判断的关系,她阐释了历史的非连续性,将现象学的视野拓展至共同世界。

    2025年02期 v.45;No.268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资本主义机器化生产中的“科技物相化”哲思——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文本的考察

    杨文来;

    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深刻阐述了“科技物相化”理论,科技物相化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机器化生产过程中成为一种对象化劳动。在科技物相化过程中,工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客体所取代,生活状况愈益悲惨,个体意识日益消泯,变成单向度的人;作为工人劳动对象化产物的机器,在资本主义机器化生产过程中的历史性出场就呈现出无主体的“亚主体性”,使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机器拜物教意识和机器物役性现象;科技物相化进一步衍生出科技物役性现象,科技成为服务于资本家的独立力量,成为资产阶级致富的手段;在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资本与科技的合谋使得科技取得统治地位,“科技意识形态”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使人们臣服于技术理性的统治之下,科学技术的异化给人类解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2025年02期 v.45;No.268 43-4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数字人文与数智治理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悖论与社会主义超越路径——基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考

    陈广明;曹刚川;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提供了新的时代语境与实践场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类解放进程中呈现双重效应:作为突破“必然王国”的技术动力,它蕴藏着推动认知劳动自动化、知识生产民主化、价值创造主体化和知识生产合作化的解放潜能;而在劳动异化、技术拜物教、数字鸿沟、闲暇异化和技术悖论层面,则面临着“必然王国”的“异化陷阱”风险。为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类解放领域的有效赋能,亟须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形成人工智能治理的批判性范式,完善数据公有制与技术民主化的制度框架,推动认知主权的强化与劳动价值的跃升,建立以“共同价值”为导向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新秩序。

    2025年02期 v.45;No.26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娱乐异化与价值重构:短视频“泛娱乐化”下的主流价值观引导

    刘晓倩;陈文胜;

    “泛娱乐化”是在现代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化现象,它以娱乐至上为核心理念,是一种戏谑化的文化症候。当前,在商业利益驱动、技术精准赋能以及受众需求驱动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泛娱乐化”在短视频领域的蔓延日趋严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引领面临着个体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弱化、群体的价值观分化、社会的价值观判断失序的多维冲击。对此,应筑牢主流价值观认同根基、弥合价值观鸿沟、完善价值观判断标准,以破解短视频“泛娱乐化”带来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困局。

    2025年02期 v.45;No.26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两个结合”研究

  • 方志敏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黄晓珂;杨红星;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方志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与践行道路上的先驱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农民运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方志敏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魂脉”、守住“根脉”、保持“两个结合”的战略定力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2025年02期 v.45;No.268 64-7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法律与管理研究

  • 公共价值视域下碳信息披露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吴卫卫;

    碳信息披露制度的功能边界正从合规工具向治理机制拓展,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环境透明度,更在于重塑国家、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责任结构与互动逻辑。现有制度实践暴露出治理碎片化、标准适配性不足与主体行为异化等深层症结,亟须在治理范式上实现系统重构,构建以价值共识为基础、以多元协同为路径、以制度规范为支撑的碳信息披露治理共同体框架。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有赖于公共责任理念的制度化表达,政府由管制者转向平台协调者,企业由策略适应者转向绿色转型主体,社会组织与公众由外围监督者走向深度参与者。同时,应通过统一核算口径、分级披露机制与审计问责体系增强制度刚性,以数字技术构建高效透明的披露基础设施。在多主体嵌入、多机制耦合的协同格局下,碳信息披露方能超越形式合规,成为实现环境正义与发展转型的制度支点。

    2025年02期 v.45;No.268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文学研究

  • 从例句看《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其”

    秦帅杰;

    《马氏文通》的代字部分提到了“其”的两种用法:指名和接读。通过对马建忠所举例句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其”的指名用法和接读用法是有区别的,“其”与前词距离的远近是判断指名和接读用法的重要标准;第二,接读代字“其”虽然可能是模仿关系代词的产物,但“其”所在的小句并不是关系小句,而是对句首相对独立的名词性成分的说明。

    2025年02期 v.45;No.268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教学研究

  • 人工智能时代的语文教学进阶:从技术赋能到技术赋权

    李悦凯;

    传统的技术赋能模式在知识输出、情境搭建、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方面具有显著效能,但其效率优先逻辑难以破解主体性弱化问题。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须从工具性赋能向主体性赋权转变。实现技术赋权的核心在于将教学工具转化为主体发展中介,通过人机关系重构主体性培养模式。该进程不仅要求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实现转型,师生应提升信息素养和语文专业能力,而且要求建立技术伦理约束机制。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技术赋权实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决策上和学生在认知策略上均实现主体性跃升。从技术赋能到技术赋权的转向,能够推动智能时代语文教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更使人工智能从效率工具转变为师生协同发展的价值载体,最终形成人文性与技术性深度融合的语文教育新生态。

    2025年02期 v.45;No.268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困境与突破

    江毅;姜红;孟怡琳;

    小学作业设计面临评价体系固化、学科协作缺位与教师能力匮乏等现实困境。为了优化小学作业设计,需遵循三大原则:由工具回归育人,聚焦乐学善学素养;由统一转向梯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由知识联系实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供必选与自选的三段式分层作业,开发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多元化特色作业,设计大单元统整作业,成为“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突破路径。

    2025年02期 v.45;No.268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心理学研究

  • 初中生厌学的异质性: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韩梅;石丽昌;赖世红;郭志芳;

    掌握初中生厌学的异质性及其人群特征,有利于在预防初中生厌学和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时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采用《初中生厌学成因量表》对江西省4所中学的916名初中生测评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厌学存在轻度厌学、中度厌学和重度厌学三种类型。性别、年龄和成绩对初中生三种厌学类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在中度厌学型和重度厌学型中的占比更低;相较于初三学生,初一学生在重度厌学型中的占比更低;相较于成绩排名后十的学生,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在重度厌学型中的占比更低。研究表明,初中生厌学在我国中学普遍存在且具有异质性,以上发现对初中生厌学的预防干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45;No.268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特质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徐玉翠;吴慧莲;周玲霞;

    为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并检验特质感恩和亲社会行为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对838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控制负向预测青少年抗逆力;(2)特质感恩、亲社会行为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抗逆力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因此,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作用于青少年抗逆力,也可以通过特质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抗逆力。

    2025年02期 v.45;No.268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一、凡投寄本刊的稿件须符合以下要求:1.标明作者工作单位和部门,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署名下方。作者简介依次列出姓名、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邮箱和电话号码。篇名、署名、工作单位、所在地、邮编、摘要、关键词的英译列于参考文献之后。2.基金文章应在首页地脚标明基金名称和编号。3.摘要应具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得进行自我评价。关键词可置3~8个。

    2025年02期 v.45;No.268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