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成;朱熹的“心与理一”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具众理;二是指境界论意义上的心处于理想状态,心与理合一,而且应事接物无不恰当。陆九渊的“心即理”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本心具理”;二是指此心此理自然贯通,而且必然相合。王阳明的“心即理”命题有两层意蕴:一是指心无私欲之蔽,与理合一;二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理”本于“心外无物”,而“物”指的是有人的意向参与的“行为物”,也就是“事”,所以物理不外在于心。在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朱、陆、王三人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心具理”。朱、陆两人的主要差异在于,朱熹主张“心具众理”,而陆九渊主张“心皆具是理”,并因此在工夫论上采取了“渐教”和“顿教”的不同路径。朱、王两人的主要差异在于,朱熹认为物理根源于天道的流行赋予,而王阳明认为物理根源于心体面对当下具体情境时的自主创造。
2025年02期 v.45;No.268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